白岩松教育儿子白岩松教子不让儿子争第一考
《中国青年报》曾刊登白岩松谈成长经历和教子经历的报道,文中提到:白岩松在儿子中考前说"你要是考上了北京最好的高中,我跟你急,你要是考了第一,就跟你断绝父子关系"。
这固然是父子间的玩笑话,却颇能反映白岩松的教子观——他并不希望儿子只知道读书、考试,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他有理由和自信这么做。他的教育很成功,他儿子成绩不差、兴趣广泛,很阳光。
但这并不表示白岩松不希望儿子读书成绩好,更不说明他否认高考制度。
白岩松在耶鲁大学演讲时曾这么说:"必须承认正是高考的存在,让我们这样一个又一个非常普通的孩子,拥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他本人出生于一个普通教师家庭,父亲在他童年时就去世了,如果不是考上大学,他的人生肯定全然不同。
白岩松是高考制度的一个批评者,但不是一个简单反对者。这体现在对儿子的教育方面,他只是不想让儿子"考得太好"。而作为父亲,他也能够从思想和行动上给儿子提供更多的选择与自由。
一、”纵容“孩子的兴趣:半夜看球对于孩子的兴趣,白岩松从不刻意培养,甚至,可以说近乎“纵容”。曾有一次,在第二天有课的情况下,他同意孩子在头一天半夜看球,结果是孩子次日放学回家骄傲地告诉他:“我们班没有任何人敢这样。”
白岩松并不认为“看球是瞎看,没啥用”,去坚持做完心中很重要的事,对孩子的成长很必要。“请问在人生中,哪有这么好的机会,让孩子感受到不放弃,结果可能会发生改变的例子?课堂上给不了。”
二、凡事不争第一,不必把撞线当成最大的光荣白岩松曾给儿子寄出了一封“人生邮件”,邮件中就特别强调“不争第一”。他告诉儿子:“人生不是竞技,不必把撞线当成最大的光荣。当了第一的人也许是脆弱的,众人之上的滋味尝尽,如再有下落,感受的可能就是悲凉,于是,就将永远向前。站在第一位置的人不一定是胜者,每一次第一总是一时的风光,却赌不来一世的顺畅。”
争第一的人,眼睛总是盯着对手,为了得到第一,也许很多不善良的手段都会派上用场。也许,每一个战役,你都赢了,但夜深人静,一个又一个伤口,会让自己触目惊心。何必把争来的第一当成生命的奖杯!我们每一个人,只不过是和自己赛跑的人。
父母给孩子讲大道理没用,只能言传身教外界通常对白岩松有一个误解,“他那么忙,哪来时间陪孩子,又拿什么影响孩子?”。
白岩松对此不置可否,但他举了个例子。
他家里住顶层,每到晚上坐电梯回家。上了顶层后,他都会摁下“1层”,让电梯下去。因为晚上的大多数人都是回家,如此方便其他回家的人,缩短等待时间。后来,白岩松发现,以后每晚回家,孩子非常自然地也有了这个习惯,而他从未跟孩子说过“你该怎么怎么做”。
孩子都爱模仿,和他讲道理他是很难听进去的,所以家长要以身做则,做孩子的榜样,用言传身教来影响他。
理解”坏孩子“的人生经历,只要守住底线、不出格任何一代孩子中学时代的成长真相都不“好看”。白岩松回忆起自己的成长经历,也有过一起抽烟一起喝酒的哥们儿义气,所谓的坏孩子生活离他并不远。
“把任何一代孩子中学时代的成长真相,和盘托出在父母面前的话,一定会让他们感到惊心动魄!”有几个人没打过架,有几个人没偷偷地抽过烟、喝过酒,偷偷地单相思过?成长,就是充满好奇、波折,但也在不断地被校正、改变。
“思想可以很复杂,但行为要简单”,白岩松对自己的孩子就是如此,他说,“如果成长永远是一个模式,顺理成章,阳光灿烂,洁白无瑕,那不是成长,那是不合格的文学创作。成长是真实、立体的,也会让人有一些担心,但不出格,守住底线就行。”白岩松的教子方式并非人人可学。对于那些农村贫困子弟,和当年的白岩松一样,他们需要依靠高考拼出一条路。这让许多家长和学生,不敢奢谈培养课外兴趣,更不敢冒出"别考太好"这样的念头。
即便是多数的普通家庭,恐怕也不敢贸然尝试白岩松的教子方式。这一方面是因为"输不起";另一方面也在于,他们未必能够像白岩松那样,对子女教育有着稳定、成熟的价值理念。换言之,要学白岩松的教子方式不仅要有勇气,更需要底气。
这不是在否认白岩松的教子理念。他的想法和做法能否获得认同,取决于人们怎样看待子女教育的成败。如果认为子女教育的最大成功体现在,孩子考上重点大学或出国留学,那没什么好说的。
假如父母更希望子女人格健全、快乐成长,就不必把考试分数看得那么重,应鼓励子女多方面尝试,多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让子女拥有更多自由空间,不被应试教育所绑架和奴役。就此而论,白岩松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对许多人来讲不乏借鉴意义。
现在,很多时候,大家只看到金钱、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拼爹",却没意识到,在家庭教育理念和方式上也存在着"拼爹"现象。在这方面,关键看父母期待子女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子女自身对理想未来的设计与践行。父母开明、教导有方,子女受到学习压力就会少一些,反之,则子女可能被迫埋头于课本,失去许多本该拥有的人生体验。这对一个人的人生走向,同样具有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