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庭育儿笔记和儿子的一次长谈育儿笔记
儿子开口便滔滔不绝。
爸爸,你知道吗,现在我可以和班上的所有人聊天。以前我可不是这样,以前我讨厌他们的想法,但是现在我特别想和他们聊天。
爸爸,昨天我又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我一个人拿着钥匙出门去上学,路上还遇到一个老人,我觉得他像是我的爷爷。
爸爸,昨天我又和同学学会了一种游戏,等会作业做完了,我们一起玩好吗?
爸爸••••••
没有等他说完,我打断他的话问道:这段时间,你学了什么知识?
他顿时不说话了。过了许久他反问我:难道你希望我总是一个人孤孤单单的吗?
儿子这段时间的变化是巨大的。
他不再是整天愤愤不平的讨厌这个讨厌那个,从他的话语中我知道,他确实和每一位同学的关系都比较好。这说明他走出了他那个狭隘的世界,和同学们有了共同的爱好。这当然是好事。人是社会性的,只有融入社会才能生活下去。但融入社会并不是完全放弃自己坚持的原则,去随波逐流。
孔子说“和而不同”,这话对孩子而言太深奥。我只能告诉儿子:你要所有判断,该学的就学,不该学的就不要学。应该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比如上一次,老师在讲一些班级管理的内容,有些同学在下面做小动作。以前你是不会跟着学的,因为你知道那样不对。但是现在,你觉得那样很好玩,所以跟着学。但这是违反课堂纪律。你后来受到了严厉的处罚,两个月都不能兑换积分。
儿子低下头,似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
突然他又抬头问我:你们总说规则规则,到底什么是规则?
我醍醐灌顶。是啊,我们每天都在跟孩子讲具体的规则,比如写字应该怎么样,上课应该怎么样,吃饭应该怎么样。但是我好像确实没有跟他讲规则这个概念本身是什么意思。也没有跟他讲,为什么一定要遵守规则。我自以为是的认为他能够明白“规则”这个抽象概念的含义。
我告诉他,规则就是规范和准则,规范是做一件事的最高标准,比如作为一名小学生的最高标准应该是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则”是准则,是做一件事最低的底线,比如写字,最起码的要求是横平竖直,如果连横平竖直都做不到,那么就不能算是在写字,而是在乱画。任何一件事都有最高标准和最基本的准则,在这个范围之内,就算是合格的。但是否优秀,就要看离最高标准还有多远。
他大概懂了,然后我叫他举个例子说明什么是规则。他说:比如上课这件事,集中精力认真听讲,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应该最高标准;基本的准则应该是坐着不乱动,不要乱说话。如果像有些同学上课乱说话,那就是不遵守课堂规则,是错误的。
我点点头,表扬了他。他目前确实懂了,但是能不能记住并且始终遵守各个场合的规则,我不敢保证。我想,我以后应该在各种场合都跟他强调规则意识。同时,在涉及到一些抽象概念的时候,应该先跟他讲清楚这个概念的内涵。
比如努力。我对努力的解释是:很多时候的很多事情,我们得踮起脚尖,跳一下,或着跳两下才能完成。这个踮起脚尖跳一下的过程,就是努力做事,或者努力学习。我们不能期望做任何事情都可以像看电视一样,只要躺在沙发上睁着眼睛就行。比如学数学。儿子觉得现在的数学有点难。为什么难?因为他还在用二年级的方式去做作业,他以为只要把题目读一遍,然后拿起笔一加一减就完事了。不,二年级是基础中的基础。现在做数学题必须思考,因为里面有很多迷宫,看错了路就会走进死胡同。所以现在做数学题必须打起精神,认真的思考,想各种方法去解决问题。这就是我说的,需要踮起脚尖,跳一下,跳两下,甚至跳三下。
我对儿子说:踮起脚尖跳几下,如果只是一两次,那是不会累的。但努力并取得成就,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也就是说,你必须得不停的踮起脚尖,不停的跳。就像寒暑假在家里学习一样,必须每天保持认真的状态,每天都认真思考。努力的行为一旦中断,你的成就就会直线下滑。因为要不停的踮起脚尖跳,所以学习是累的,是苦的,要把学习搞好,一定要下定吃苦的决心。
我告诉儿子:从现在开始到高中毕业的九年,你必须不断的踮起脚尖,不断的跳。有些时候,踮起脚尖和跳都没有用,你必须拿出登山的勇气和毅力,去征服一座座知识的高峰。我相信你有这样的能力,去年爬武当山的时候,那么陡的台阶,你不是靠自己的力量一个人爬到了顶峰吗?
说到这里,儿子又想起刚开始的问题:你的意思就是让我永远一个人孤孤单单的努力学习?
其实我已经回答过他了。坚持正确的,也就是符合规则的,不符合规则的任何事情都不要学,也不要做。
在此基础上,我又补充了一句:其实,这个世界上绝大部分的成功者都是孤独的。就像爸爸,为了家庭和事业,孤独的默默的坚守。在社会层面上,我也许不算很成功,但是在这个家里,我绝对是个功臣。
其实孩子的一切表现都是在成长。从个人那个狭隘的世界走向班级那个小社会;从时刻都要我陪着,到向往一个人出门闯荡。这是成长过程中必然要走的路。他觉得他长大了,他在很多时候有自己的想法。但他并不知道,他的想法是朦胧的,是迷糊的。这样的时候,我必须时刻守在他旁边,为他拨开迷雾,找到正确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