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养多大能生宝宝了呢养殖泥鳅苗种培育是
近几年来,养殖小龙虾的火了,可以说是火得一塌糊涂。除了小龙虾外,泥鳅的价格也是一直在攀升,需求量逐年增加,更多的价值被挖掘出来,养殖泥鳅又迎来了新的风口。很多的养殖户在进入这个新的养殖项目前,由于对苗种的培育技术不是很了解,不敢轻易尝试养殖。
泥鳅在繁殖阶段前的注意事项长江流域最适合人工繁殖的季节是4月下旬或6月底,有些养殖场在4月至9月这期间进行泥鳅人工繁殖,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泥鳅繁殖场所的位置要选在进排水方便、水源充足的地方,像江河、湖泊、水库等自然水源清新无污染,就比较适合泥鳅的繁殖。有很多的养殖户由于对养殖场所选择不当,也是苗种培育失败的主要原因。繁殖期间水温要控制在22~28℃,水源要经过20目、40目和60目的筛网过滤,防止野生杂鱼进入孵化池。
在进行泥鳅人工繁殖前,必须要对催产池、孵化缸、孵化池、催产用具等用高锰酸钾进行彻底消毒,防止水霉病的发生,提高孵化率。规模化的繁殖基地一般是采用圆形的催产池,直径约3~5米,深度在0.7米左右,可以采用传统的孵化缸来孵化,也有的繁育场采用铺地膜的方式建成简易孵化池进行孵化,也可用于早期仔鱼的培育池。鳅巢宜选用质地柔、不易腐乱的材料,使用前用一定比例的食盐水浸泡半小时,或用高锰酸钾溶液浸泡20分钟。
泥鳅亲本的选择与培育泥鳅亲本培育池可以专门建造,想节约资金的话也可以用现有的成鳅养殖池改造。面积在2亩左右,池形规则,培育池的深度在1~1.5米。池边还要铺设专用的进排水管道。
放养亲本10天前,要用生石灰给全池消毒。消毒以后注新水80~90厘米,注水时要用40目的筛网过滤,防止有害生物进入到池内,排水口要设置防逃网。
繁殖的泥鳅亲本主要是自行培育,亲本培育的工作要在繁殖前的8个月前进行,亲本的来源在鱼种塘或成鱼塘中捕获的成鳅,最少要达到2龄以上,且体表黏液较多,体质健壮无外伤。雌性泥鳅体长在15厘米以上,体重20克以上,腹部柔软。雄性的泥鳅细长,比雌性的要小,选体长10厘米、体重在10克以上的作为亲本。
把捕获的泥鳅亲本按雌雄1:2的比例放入培育池中进行培育。期间主要是投喂高蛋白的饲料,投喂量按体重的3%~5%来估算,由于泥鳅是在夜间活动觅食,投喂的时间尽量选择傍晚。
在培育时,要掌握好放养量,密度过高就可能导致发育不良,每亩的投放量不要超过180公斤的泥鳅种鱼。肥水的时候要注意用完全发酵的熟肥,切忌使用未发酵的生肥,池水要保持在60厘米左右,定期更换新水以调节水体环境。
在进行催产前,还要对鳅种再次挑选,经过培育后的泥鳅发育良好,在其中选择体长较重、腹部饱满的种鱼。以前产过卵的雌鳅腹部会有伤痕,此次选择的时候如果腹部有白色斑块,已经产过卵的雌鳅就要剔除。在繁殖的前期,成熟的雄鳅要比雌鳅多,繁殖以后雄鳅的比例就会下降,因此,繁殖前期配比不要增加雄鳅的数量,以免繁殖以后雄雌比例差距太大。
人工催产的技术目前用于泥鳅催产的激素种类有很多,选择常用的催产药物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由于泥鳅比较小,通体表面又有很多的黏液,进行人工催产会很困难,而且操作时间长,产卵又不能集中,会影响到孵化和出苗,因此大多是使用麻醉药物后再进行催产,可以提高效率。
催产的时间选择在下午3~5点进行,先要向泥鳅体内注入药物,针尖与鳅体呈45度的角,进针不能太深,泥鳅皮薄,针头刺入过深很容易伤及内脏,进针深度以0.2厘米合适。为了有效控制进针深度,可以在针头的基部套上胶管,只保留针头0.3厘米的长度。要在泥鳅的背鳍部位进行注射药物,以免对身体造成伤害。
泥鳅产的卵黏性不强,很容易脱落,可以利用环道的方式进行生产,在环道中设置网箱,将催产以后的雌雄鳅放到网箱内,有了流水的刺激,到了一定的时间雌鳅就开始产卵。产卵完成后,为了防止泥鳅吞食鳅卵,要将网箱和泥鳅一起拿走,再用流水或静水进行孵化。
泥鳅最佳的孵化温度是25~28℃,水温过高过低都会影响孵化率和成活率,为了避免温差过大引起死亡,水温的温差不能超过3℃。
水温对孵化时间有较大的影响:20~21℃时,出膜时间是48小时;24~25℃时,出膜时间是30~35小时;27~28℃时,出膜时间是25~30小时。鳅苗刚孵化出来时,长度只有3.6毫米,此时还不能自主活动,要靠卵黄囊的营养存活。出膜后的3天,卵黄就会消失,鳅苗需要寻找外部的营养来源,就会游动摄食,此时可以投喂一些饵料作为营养补充。
泥鳅苗种的培育技术泥鳅苗种的培育方法有很多,可以按照四大家鱼的培育方式进行,也有分级式的培育方式。有的在同一个池塘进行鳅种育苗,后期到了成鳅也不更换池塘,用连贯养殖的方式进行培育。还有的鳅种池与成鳅池单独分开,鳅种的培育和成鳅的养殖不在同一个池塘进行。
生长初期的仔鳅,对饵料的选择至关重要,仔鳅刚开始生长是危险期,适口、丰富、营养全面的饵料是保证仔鳅存活的关键。选择饵料要有一定的营养外,还要考虑仔鳅的口径、饵料颗粒的大小、对水质的影响等。比较适合的饵料是浮游生物,不仅能提供丰富的营养,还能促进生长发育,提高存活率。
泥鳅苗种在池塘的分级式培育
泥鳅苗种在池塘的培育分为两级培育,第一级是在10~15天的时间内将鳅苗培育到1~1.5厘米,第二级是将1~1.5厘米的鳅苗培育成5~8厘米的苗种。
1、苗种的第一级培育
在第一级培育阶段,要选择健壮的泥鳅苗,放养密度为2500尾/平方。根据鳅苗不同的成长阶段,投喂不同的饵料。鳅苗下塘前的十天,每天泼洒2次豆浆,池子里还要投喂50克的干黄豆,以培育轮虫供泥鳅食用。除了投喂豆浆外,每天还要投喂蛋黄3次。当鳅苗生长一个星期后,就可以停止投喂蛋黄,改用微囊饲料替代。鳅苗进池一个星期后,还要用0.7克/立方米的硫酸铜溶液全池泼洒,以杀灭池中的病原虫,防止鳅苗感染寄生虫病。2、苗种的第二级培育
到了第二级培育阶段,鳅苗已有1厘米以上,放苗前就要进水,水深要保持在50厘米左右,鳅苗下塘的前一周,每亩用200公斤发酵腐熟的猪粪肥水,池内才会培育出大量的枝角类、轮虫供鳅苗食用。二级培育时的放养密度为1480尾/平方左右,放鳅苗时,要将池中的水慢慢注入装有鳅苗的氧气袋中,使池水温度与氧气袋中的温度一致,再将鳅苗慢慢放入池中。在前两周投喂粉状的饲料,以后可以改为糊状的饲料定点投喂,日投喂量是鳅苗重量的5%~10%,每天投喂两次,根据天气、水质、鳅苗的摄食量来适当调整投喂量。随着鳅苗的长大,池中的水位要慢慢加深,最终保持在60厘米,定期要泼洒微生物制剂,以改善水质。每天要巡塘,掌握鳅苗的生长情况,如发现池中有蛙卵,要及时捞出。鳅苗最常见的敌害是蜻蜓幼虫,每只幼虫可以造成数十尾鳅苗伤亡,要采取防范措施,将蜻蜓隔离,防止蜻蜓产卵到池中。
结语:泥鳅的繁殖与培育看似简单,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有很多细节需要注意的地方。有很多养殖户在培育的过程中存活率比较低,很大的原因是忽视了细节方面的操作,如果按照正确的操作方法,人工培育泥鳅苗种的存活率将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