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宝宝村里有没有补贴了子女出钱村干部跑腿
来源:【重庆日报网】
“马春燕转账500元、徐旭阳转账500元、马培华转账500元……”12月15日,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南宾街道河坝村村委办公室,村党支部书记张天宏认真地在记录本上写下村民转来的每一笔赡养老人费。这个月,河坝村村集体已收到村民转来的赡养费用共47笔、53600元。
村民的赡养费为什么不直接给老人,而要转手交给村集体?这些钱将用在哪里、如何用?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河坝村常住人口有400多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279人。“年轻人多在外务工,留在家里的只有老人,这些老人都没有收入来源,只能靠子女赡养。”张天宏告诉记者,很长一段时间,养老问题始终是河坝村难以迈过的一道坎。
河坝村“孝善基金”现场发放会。河坝村供图
一方面,因为种种原因,有些子女不愿尽赡养老人的义务,许多老人只能自己种一些农作物来维持日常生活,日子比较清苦。另一方面,村里也有许多孝顺的子女每个月都会给父母赡养费,但留在村里的老人基本上都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每个月的赡养费都是打到银行卡上,需要老人亲自到银行取钱,但从村子走到南宾街道城区取钱,一个来回就要花6个多小时。
如何为老人提供便利,让他们在外的儿女放心,同时带动其他村民都来赡养家中的老人?河坝村经过反复探索,最终想了个法子。
今年3月,河坝村设立孝善基金,并成立孝善敬老理事会,在外务工的村民可将钱转入村集体的孝善基金,由村干部跑腿帮老人取钱,再将现金交到老人手里。但村民积极性不高,“自己直接打给父母不是更省事吗”“凭什么把钱交给村里,到时如果有人克扣赡养费又怎么追责”……
鉴于此,张天宏和村干部商议后,对此举措进行了完善:凡子女按月给予老人生活费并将钱转入孝善基金的,村集体再每月以户为单位补贴10%;村民与河坝村孝善敬老理事会签订赡养协议,子女所给的赡养费、村里的补贴金都一五一十写在协议中,做到有据可循;所有账务均在村内的孝善基金公示栏进行公示,谁每月给了父母多少赡养费、村里的补贴金有多少,全都一目了然。
河坝村内孝善文化宣传标语和涂鸦随处可见。记者 周传勇 摄/视觉重庆
这一方法很快奏效,第二个月,参与人数便增加了两倍。
“以前每月我女儿都把钱打在银行卡上,我取钱很不方便。女儿也想过每次回家多给我留点钱,可又担心家里现金放多了不安全。”村民马培富说,现在好了,既方便又放心。
“公示还起到一个作用,就是让那些不愿尽赡养义务的村民脸红,无形中可督促他们尽孝。”张天宏告诉记者,尽管榜样越来越多,但还是有人不愿意出赡养费。
村里有个脱贫户,在外打零工收入也不稳定,还要养几个孩子,负担较重。“大家都晓得他经济困难,但这不能成为不赡养老人的理由。”张天宏说,以前无论村干部如何做工作都没用,随着公示栏上的名字越来越多,这位情况特殊的脱贫户也被感染,主动每月转300元到村里的孝善基金。
就这样,主动赡养老人逐渐在河坝村成为常态。自5月份起,每月10日至15日,村里的孝善基金都能准时收到5万余元赡养费,村里满足条件的47户共279名老人也全部参与到孝善敬老活动中,每个月都能按时领到赡养费。
同时,村里还专门成立了孝善志愿服务小队,重点针对孤寡老人家庭、残疾老人家庭及老人紧急情况开展孝善敬老服务。
“老年人有时缺的不是钱,是陪伴,但子女不能时刻陪在身边,志愿服务队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给予老人关心和陪伴。”张天宏说,目前村里已经开展了免费帮老人理发、补拍婚纱照、发放生活物品等孝善文化活动,大家都积极参与其中,“未来,我们还将加强与周边企业、村内成功人士合作,争取更多资金,进一步弘扬河坝村的孝善文化。”
本文来自【重庆日报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