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尾仙资讯

当前的位置是:主页 >> 文旅

母婴保健科学育儿健康老龄人大教授建议将老

时间:2024-08-14 来源网站:狐尾仙资讯

照顾晚辈、养老与就业构成老人流动的三大原因,其中,照顾晚辈的比例高达43%,为与子女团聚或自行异地养老的比例为25%,因务工经商而流动的比例占23%。

夏日的午后,北京南四环一居民住宅楼的大堂内,一群60岁左右的老人,手里抱着,或用婴儿车推着孩子,操着不同的口音和方言,交流着照顾孙辈的日常。

这一远离家乡的特殊群体,被称为老年流动人口。不仅北京,在上海,像这样的流动老人,也越来越多。近日,上海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上海65岁及以上外来老年人口总量达到30.72万人,比上年增加7.97万人,增长率高达35.0%。上海市统计局分析,增长受在沪工作的外来常住人口长期定居,以及外来老人来沪为新上海户籍人口子女照料孩子等因素的影响。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杨菊华认为,照顾孙辈,是老年人口流动的重要原因。隔代照料为社会带来了价值,有助于消解生育对工作的负面影响,是促进二孩生育的重要砝码。但是,目前社会对流动老年人口普遍缺乏关注,对老人隔代照料的价值尚未得到足够的认同,老人因照料孙辈产生的身心压力问题也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

杨菊华建议,将“隔代照料”纳入婴幼儿托育服务体系,并出台配套政策支持。

照料孙辈成老年人流动最大原因

《21世纪》:老年人口缘何流动?照料孙辈在其流动因素中占据多大比例?

杨菊华:原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司曾发布《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流动人口总量达2.47亿,而流动老人占流动人口总量的7.2%,年龄中位数为64岁,约有八成低于70岁。照顾晚辈、养老与就业构成老人流动的三大原因,其中,照顾晚辈的比例高达43%,为与子女团聚或自行异地养老的比例为25%,因务工经商而流动的比例占23%。我自己调研和研究的数据显示,随迁、务工和照料,是老年人流动的前三大流动原因,在随迁老年人中,也有一部分在照顾孙辈。总之,照料孙辈是老人流动的重要目的。

《21世纪》:流动老年人口加速流入城市是否会加剧城市的“衰老”?

杨菊华:事实上,城市的老龄化水平总体是低于农村的。但若按户籍来看,城市的老龄化一定是高于农村的,老龄化主要的原因一是出生人口少,二是人口寿命更长,城市是符合这两个特征的。

但我国的情况不太一样,我国有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流到城市里的人大部分是年轻人,至少在过去主要是以年轻人为主,老年流动人口这些年确实有大幅度增长,但总体来讲占流动人口的比重不是最高的,因此年轻人的流入降低了城市地区的老龄化水平。

《21世纪》:为照顾孙辈而流动的老年人口在未来几年是否会继续增加?

杨菊华:对,这是我的一个基本判断,这与我们的生育政策密切相关。“全面两孩”政策放开后,生二孩的家庭,很多都是家里有人照顾的,其中包括祖辈提供照顾。2017年我国出生人口比2016年还少,主要原因是一孩出生数量下降较多。

年轻人的生育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有很多人是想生而不敢生。政策虽然放宽了,但很多人担心孩子生下来没人照管,再加上现如今养育孩子的经济成本、时间成本很高,许多职业女性难以取舍。不过,如果家庭能提供支持,即祖辈能够提供隔代照料,会减轻年轻夫妻的压力,特别是时间上的压力。因此隔代照料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了老年人口的流动。

值得注意的是,老年流动人口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在地变老,即年轻的时候到城市来,长期工作了很多年,现如今慢慢变老。改革开放40年,刚好有一批人符合这种情况;另外一种是因为随迁、隔代照料和养老,是老了以后再来的,这两种情况都占较高比重。

城市医疗面临压力

《21世纪》:老年流动人口的增加,是否会给城市的医疗和基础设施带来压力和挑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杨菊华:这对城市来讲一定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年轻人来到大城市是为了追求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就业机会,而部分老年人追求的是养老,尤其是医疗卫生方面的资源。诸如北京上海这些一线城市的优质资源,本身就是供不应求的。老年人如果跟着子女在城市,就会对流入城市的医疗带来压力,这也是个不可避免的问题,但不能因此而拒绝老年人口的流入。

所以发展才是硬道理,尤其是社区医疗资源的发展。因为老年人很多需求是慢病管理方面的,所以国家目前在推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慢病的管理和防控,包括一些血压的问题,不必去三甲医院,可以在社区层面做好。因此基层卫生院或二级医院要尽快发展。目前我觉得发展不够好,有些老年人不爱去,有的社区卫生院的人是很少的。

探索“隔代照料”纳入公共服务体系

《21世纪》:根据你的研究,老年流动人口在照顾孙辈的过程中,遇到了怎样的困难和问题?

杨菊华:主要问题有几点,一是照顾孩子带来的身体和心理上的劳累。“隔辈亲”可能导致老年人溺爱孙辈,凭经验行事,养有余而教不足。年轻人往往希望孩子更加独立,在育儿方面代际之间难免发生冲突,一些老人也无法很好的处理婆媳问题。

二是有些老人告诉我,带第一个孩子是责任,再带第二个真的力不从心。老人也有自己的退休生活规划,把老人从熟悉、舒适的环境变成陌生、需要适应的环境,让他们重新建立社会关系网络,极为不易。

而且,老人若病倒,双薪子女家庭“两端”同时失守,会加重子女负担。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延迟退休政策的出台,部分年轻老人还要照顾他们的父辈,过去是中年人“两头沉”,现在低龄老人可能也是“两头沉”,隔代照料更难以为继。

《21世纪》:你认为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杨菊华:我的看法是,要探索符合国情的3岁以下托育服务体系及服务模式;在现阶段,在社会服务极其不足的情况下,将隔代照料纳入该体系中,这有助于补齐社会托育服务不足的短板,完善全面两孩政策的配套制度安排,实现“幼有所育”的发展目标。

事实上,隔代照料符合我国国情。现代社会,婴幼儿抚育是一项重要的公共服务内容。但是,2017年国务院妇儿工委和中国人民大学联合进行的四省市0—3岁托育需求调查结果表明,1岁前婴幼儿入托比例为1.82%,1—2岁为1.48%,2—3岁为7%;3岁前有入托经历的仅占4.29%,但有48%的家庭有此需求。

重建托育服务体系需较长时日,在过渡阶段,将具有即时性和安全可靠性的隔代照料纳入服务体系,是补齐公共服务短板、破解婴幼儿照料难题的有效模式。

中国女性就业率从1990年的73%降至2016年的64%,一个重要因素是女性舍业从家。隔代照料有助于消解生育对工作的负面影响,推动育儿—工作平衡。

从多方面完善隔代照料,需要相关政策的支持。首先,要为隔代照料“正名”,承认其社会价值。另外,可为隔代照料家庭提供灵活多样的补贴形式,在社区开展一些早教培训项目,提升老年人育教水平,缓解代际矛盾。婴幼儿照护是不间断的劳动,照料者难免身心俱疲,“喘息服务”也是亟需的。

需要强调的是,隔代照料必须是祖辈的自愿选择,不应受到其他家庭成员的强制,形成道德枷锁。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观点与行动(山东省家庭服务业协会):目前,隔代照料婴幼儿现象在我国城乡极为普遍,已成为中国中老年人生活的重要内容。特别是随着国家二孩子政策全面实施后,隔代照料对二孩家庭的支持力度直接影响着政策的实施效果,尤其是现代社会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转变,生育二孩的经济成本、时间成本对年轻家庭来说负担加重,而隔代照料本身也可能面临代际育儿观念上的矛盾冲突,老年人因此而随迁也带来老年人口的社会化流动,给养老服务工作也提出新的要求,需要采取必要措施研究解决。所以,隔代照料问题应引起社会关注,并从政策层面给予支持和纾解。作为家庭服务行业,也应当主动研究和顺应老年人隔代照料婴幼儿出现的新变化和新要求,积极拓展服务领域,增加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实效性。比如,像有的家庭服务机构专门适应隔代照料需要,组织阿姨举办培训班,重点引导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适应新观念,提高科学抚育婴幼儿的水平,防止过度溺爱、不讲科学等问题,这一做法值得借鉴。

山东省家庭服务业协会对养老服务和婴幼儿养育工作高度重视,将其作为行业重点突出出来,下功夫研究解决。去年成功举办中国(烟台)国际养老服务业暨老龄产业博览会,成功推出《居家养老护理》《居家养老服务》《母婴生活护理》等“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系列教材”,持续抓好包括养老服务、母婴护理烟台等地养等相关专业培训认证等工作,今年又走进聊城、青岛、淄博、老服务机构,与相关企业联手开展“关爱老人健康·爱心公益捐赠”系列活动,为广大老年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指导,在全社会大力倡树关心关爱老人,全心全意为老年人服务的良好风尚。还积极为从事养老、母婴护理等家庭服务的企业及从业者,提供良好的创业就业劳务咨询服务、心理疏导和法律援助,持续开展评选表彰金牌服务员和诚信经营明星企业等。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有效发挥行业协会的职能作用,为养老和母婴护理服务企业、机构和从业者提供全方位服务。今年10月,山东省家庭服务业协会将联合河南、宁夏、安徽、贵州、山西等省级家庭服务业协会和中华家政学会,在淄博主办第二届全国母婴行业转型升级高峰论坛暨第十届山东省家庭服务业可持续发展论坛,以“新时代、新母婴、新模式、新发展”为主题,加强区域间、企业间行业交流与合作,推广和应用新理念、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并设立家政与养老发展等专题论坛,邀请海内外行业专家进行专题经验分享,共同探讨行业未来趋势及发展新模式,从规范、创新、发展、共赢等角度进行深入探讨,为行业快速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共同推进新时代家庭服务特别是母婴和老龄事业实现新的繁荣发展。

汽车测试报告期刊

大观

教育信息化论坛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