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吉电器维修部千千万万名驻村干部在书写一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董伟
“‘盖孜姑娘’系列干菜如火如荼加工中”“乡里请山东来的果树技术专家教我们芽接杏树”“甜玉米长势良好,村里的老人把秆儿当糖吃”……白雪原的朋友圈如今一派“田园风光”。
两年半前,他的朋友圈则是金融范儿的:“麦肯锡研报:中国未来30年投资机会”“农行新掌银,‘牛’到不行”“发挥并购基金作用,促进资本形成,服务实体经济”……
这一巨大的转变源自“驻村”。2017年1月31日,担任中国农业银行新疆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的白雪原,以“第一书记”“工作队总领队兼队长”的身份进驻库那巴扎村,开展“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工作。
从2014年开始的“访惠聚”活动,是新形势下新疆谋求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重要举措,也是新疆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5年间,新疆数十万干部脱岗一到数年,深入到基层乡村,与群众一起吃住,并肩奋斗。
白雪原和他的工作队不仅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而且深深地爱着库那巴扎村和村里的老少爷们儿。在这里的两年半,他逐渐有了一种自觉:他和千千万万的驻村干部在书写一段新的新疆史。
白雪原希望,他能够写得像父辈一样精彩。
一
库那巴扎村位于喀什地区疏附县以南48公里,曾以风景优美和历史悠久而闻名。它远望白雪覆盖的喀喇昆仑山,近依水声潺潺的盖孜河,地理位置优越。历史上,库那巴扎村一直是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的贸易中心。然而,由于民族分裂主义和极端宗教主义的破坏,此地近些年迅速衰败下来。白雪原和工作队到来时,库那巴扎村已是全县61个深度贫困村之一、更是国家级深度贫困村。
“我以前在喀什地区工作过,又是办涉农金融业务的,对南疆的农村不算陌生,然而,看到我们村的情况仍然很震惊。”白雪原说,当时的库那巴扎村不仅深陷贫穷之中,而且被一种冷漠的气氛所笼罩。
白雪原刚到库那巴扎村时看到,贫穷肆虐的景象触目惊心:坑坑洼洼的路,濒临倒塌的房……一间150多年的水磨坊墙皮剥落,门倒窗斜。村小学的教室倒是新盖的,可是孩子们的课桌椅却七穿八洞。全村507户人家,有500户睡在冰凉的土炕上。有的人家里只有一个灯泡算电器,有些人得了肺结核不愿去治疗。不过,和物质贫穷比起来,村民们当时的精神状态更让人揪心。
为了摸排情况,工作队第一项工作就是走家入户。可是,很多人对此的反应却出人意料:既非热情欢迎,又不拒之门外,而是不理不睬。“他们拿我们当空气一样,看见就像没看见,听见就像没听见,就那样冷冷地站在那里,用眼白看着。”工作队队员艾力卡木说。
不少村民对增收致富也提不起兴趣:牛羊满地跑,也不管它们吃饱没吃饱、生病没生病;不爱惜果树,不打药不剪枝不施肥,任其生长;种庄稼,就是把种子撒在地里就完了,能收几粒就收几粒。“我以为我们村的爷们儿种地那么多年,至少比工作队队员在行。实际一瞧,他们连一亩地收多少粮食都没数!”白雪原确实被惊到了。
库那巴扎村出去打工的人也不多。村民们不仅缺乏必要的技能,而且无法熟练使用普通话。
白雪原还特别留意到一个现象:全村只有一个当老师的人家里有书柜,其他人家都没有。“我们村的欠账太多了!”白雪原既感到心痛,又觉得任务沉重。他本以为靠自己原来积累的经验,就可轻松度过驻村这一关,可是一经实战,他才警醒了:自己的思想准备不足,对村情社情也不熟。
他在“我爱我村”公众号上写道:“驻村的头3个月,不断开会,不断学习,不断怀疑,不断调整……”
二
白雪原向来遇事不怂。既然主动请缨来驻村,那么就要把村子搞好!
白雪原带领工作队扎下根来,俯下身去,为库那巴扎村的维吾尔族兄弟忙起来:他们帮助帕提米罕·热伊木家人工收割小麦,因为她家都是女人和小孩,缺少劳动力;他们成立了驻村工作队爱心基金,并马上用它为患了胆结石的茹则汗·吾舒尔大娘支付治疗费用……
看到工作队真的为大家干事儿,村民的怀疑、冷漠慢慢褪去,民心渐渐聚拢到工作队周围,白雪原也逐渐摸清了库那巴扎村的村情。于是,他决定办一件“大事”——重建百年水磨坊。这将是他人生的得意之作之一。
150多年的水磨坊是库那巴扎村历史的见证,也连着所有村民的情感和记忆。2017年年初,它已经摇摇欲坠,几近倒塌,来磨面的人寥寥无几。承包人祖农·茹则只能撅撅着白胡子兀自郁闷:他家三代侍弄水磨坊,爷爷和爸爸那时候水磨坊何其热闹,如今竟要在自己手里关门吗?
然而,驻村工作队来了,“白队长”要重建水磨坊!
白雪原对民族建筑深有研究,他亲手设计了新磨房的蓝图:里外三道门,外面是木砖雕花大门,里面一道月亮门,还有一道小弧形门,7扇窗户不重样。房子里外十根雕花柱,上面要刻馓子花、鱼鳞花、麦穗花……房子建成后,里面放三台冲水石磨磨面;外间布置挂毯、地毯、民俗物品。
他请来村里的老人、工匠提意见。大家一看,真心喜欢。
村里的木匠老师傅艾拉吉·艾撒的手艺远近闻名,他本已退休,可是看到工作队要重建水磨坊,不等去请,就自己找上门。他拿出一辈子练就的好手艺,亲手制作最重要的水轮。
85岁的约麦尔·奥斯曼和他一辈子离不开的好朋友阿卜力孜·托合提也来了。两个白胡子老人,自己干不动了,要当义务监督员,看着年轻人把活干好。约麦尔还捐了31根木头。
当水磨坊“满血复活”,信任和温柔也生长出来。工作队融进了盖孜河,为库那巴扎村村民的服务更便利了。此后,白雪原带领工作队建起了村里的新巴扎(市场),推广养殖喀什葛尔黑鸡,开办了干菜加工作坊,做实了服装卫星工厂……
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一户户贫困户摘掉了贫困的帽子。71岁的图迪罕·胡达拜尔迪深情地说:“村里的变化太大了,就连树上乌鸦的叫声都显得那么悦耳了。谢谢你们,让我们又回到以前各民族团结和谐友爱的好时光。”
工作队再也遇不到冷眼,相反,四面八方都是微笑和问候。当队员王忠源离开时,他的包户麦海提夫妻抱着他默默流泪:舍不得啊!
三
白雪原离开的头三个月,女儿每天晚上都哭着想爸爸。还在上小学的她不太明白:做行长的爸爸为什么去南疆当“村长”?这是几十万名驻村干部的家人都面临的问题。不能陪在女儿身边,不能看护她成长,白雪原是愧疚的。可是,陪着库那巴扎村几百个孩子长大,白雪原又是自豪的。
春节的时候,他将女儿和妻子请到库那巴扎村过节。女儿在这里交了许多维吾尔族的朋友,非常开心。尽管她仍然不能完全地理解爸爸驻村的意义,但是她完全支持爸爸的工作。
妻子原本也是银行员工。为了驻村,白雪原动员妻子辞职,以便全心照顾家里老小。他说,这是他这辈子做的最明智的事。白雪原给妻子的补偿是“双集中”:工资卡集中上缴,工资密码集中上缴。
母亲年纪大了,还患有心脏病,对白雪原自然比较依赖。当白雪原的归期推迟了一年又一年,母亲心里不免有些担心。白雪原对母亲说:“妈妈,你不要担心我。这边条件虽然艰苦,但是比起你们当年来,还是好多了。那时候,你们什么都没有,甚至连饭都吃不饱,不也在戈壁荒滩上建起了新的城市吗?你要相信我。”
上个世纪60年代,白雪原的父母从山东青岛前来援疆,把一生的血汗都留在了这片广大的土地上。
末了,81岁的父亲对白雪原说,“去吧,孩子。为国家守好那方土地!你母亲这里有我,你放心。”
可是,这又怎么放心得下?仅2018年上半年,母亲就6次病危,但父亲一次也没有告诉白雪原。当白雪原从朋友那儿得知后,不禁一阵心酸:万一哪一次没有缓过来,我就再也见不着母亲了。
四
驻村第五天,白雪原就带领工作队来到了库那巴扎村小学。他知道,扶贫也好,其他工作也好,没有孩子就没有未来。
库那巴扎村小学的教室是用专项资金新建的,看起来像模像样。然而,进去一看就露了相——孩子们的课桌椅用了十几年了,破旧不堪。“简直是桌椅杂牌军大汇聚,木头的,铁的,有椅背的,没椅背的,各式各样。”白雪原马上决定想办法给孩子们换新课桌椅。
中国农业银行新疆分行营业部为此进行了爱心捐赠。很快,95套学生课桌、190把椅子以及20套教师办公桌椅运到了库那巴扎村小学。然而,由于学校地处偏远,厂家无法派遣工人过来安装,白雪原就带着工作队、村干部、部分学生家长一起动手组装。
库那巴扎村小学校长肉孜阿吉说:“每次看到孩子们趴在破旧的桌子上学习,心里都感慨万千,不知道什么时候孩子们的学习环境才可以改善,当工作队送来了捐赠的桌椅时,我感动得哭了,因为孩子们终于有了崭新的桌椅。”
一名小学生则用略显生涩的汉语说:“感谢你们,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好好回报社会。”
新桌椅只是起点。白雪原希望库那巴扎村的孩子们能够接触更多的现代文明、了解新疆的多民族文化。于是,他启动了“大手拉小手,带你看世界”活动,从库那巴扎小学各年级选拔品学兼优的学生,送他们到乌鲁木齐、昌吉、喀什、阿克陶去游学。
“每次去,除了参观游览外,我一定安排吃一次汉堡、看一次3D电影。这些也许对很多城市的孩子算不得什么,但是对库那巴扎村的孩子冲击是巨大的。它们是现代文明的一个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库那巴扎村的孩子认识了一个新世界。”白雪原说,现在孩子们为了能参加活动都争前恐后地学习。
实际上,受冲击的不止是孩子。有的家长告诉白雪原:“我都40多岁的人了,从来没有坐过火车,也从来没有去过乌鲁木齐,没想到我的孩子在工作队的资助下能免费到乌鲁木齐参观学习!”
有一个孩子给白雪原送了一幅自己画的画,上面有一颗心、一面国旗,还有这样一句话:“白叔叔,今天我穿上了新校服,非常开心,我会好好学习,我是中国人!”
这是白雪原得到的最宝贵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