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简介:唐三彩的颜色是哪三彩?
唐三彩简介:唐三彩的颜色是哪三彩?
唐三彩,中国古代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釉陶器,釉彩有黄、绿、白、褐、蓝、黑等色,而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因唐三彩最早、最多出土于洛阳,亦有“洛阳唐三彩”之称。并且沿用至今,享誉中外。
1899年修陇海铁路时,在洛阳出土了一批陶器,每一陶器上都施有黄绿白、黄绿蓝或黄绿赭等三种颜色的彩釉。这批陶器后来运到北京,引起着名学者罗振玉、王国维等人的重视,将其定名为“唐三彩”。随着出土陶器、陶俑的增多,人们知道,“唐三彩”并不限于三种颜色,单色、双色、三色以上的都有,但“唐三彩”的名称却约定俗成了。
唐三彩是我国一种独特的美术陶瓷,既指唐代陶器或陶俑上的彩釉,也指着此彩釉的唐代陶制品。唐三彩的种类很多,主要可分为人、动物和器物三种。
由于当时日用青瓷和白瓷的生产已经发展起来,而三彩陶器烧成温度较低,胎质松脆,防水性能差,实用价值远不如瓷器。所以唐三彩除极少部分作日用品与陈设品外,大部分都用作随葬品。现在所见的完整的唐三彩,大多是从唐墓中出土的。唐三彩主要出于中原地区,尤其是洛阳、西安附近,其他地方数量有限。可见唐三彩当时流行于中原地区,供两京一带大小官僚享用。
唐三彩的胎料是高岭土,唐三彩上的釉质,主要成分是硅酸铅,呈色剂是加入釉料中的各种不同的适量的金属氧化物。以氧化铁为着色剂的黄釉,有从棕红色到浅黄色的不同变化。黄、绿、白、蓝、黑等几种釉色虽然简单,但经过艺人们精心创作,就会呈现有浅黄、赭黄、浅绿、深绿、翠蓝、茄紫等色彩,而产生一种斑驳晕缬、十分富丽的艺术效果。三彩俑的头部多不施釉,这一方面是为了“开相”的需要,便于在上面涂画,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防止釉质下流成为大花脸。釉质下流是制作三彩的一大障碍,也是一大特点,正是由于釉质自然下流才产生许多复杂奇妙的变化,才使得唐三彩千姿百态,各具特色,没有两件完全一样的作品。
唐三彩中的三彩器出现较早,三彩俑是武则天后才出现,至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达到顶峰。安史之乱后,国力衰落,经济萎缩,唐三彩的数量品种都显着减少了。以后辽金时代仍有三彩品生产。宋代,三彩又被运用到建筑材料上,制作出大量黄绿釉彩的琉璃砖瓦。
GS1UDL一站式管理平台流通应用UDI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