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侧椎动脉狭窄的症状是什么左侧椎动脉狭窄
左侧椎动脉狭窄的症状是什么 左侧椎动脉狭窄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一、椎颈动脉狭窄的介绍
缺血性卒中的将近1/4累及后循环或椎基底循环。椎动脉狭窄可在颅外或颅内任何部位发生,占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20%。狭窄性病变,特别是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性病变并不少见。一组4748例缺血性卒中病人的血管造影研究发现,右侧18%,左侧22.3%存在颅外椎动脉近端不同程度的狭窄;仅次于颈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ICA)狭窄而成为第二个常见部位。采用血管内膜技术,目前已能够对上述狭窄进行治疗。
与颈动脉狭窄显著不同的是,很少有人关注椎动脉狭窄的针对性治疗,经验明显不足。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获得椎动脉影象学资料上的困难,进而制约了针对性治疗的开展。然而,晚近影象学技术的进步和椎动脉血管成型技术的出现,为这种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机遇。
椎动脉发自锁骨下动脉第一段的后上方。左侧椎动脉直接发自主动脉弓者占6%。椎动脉的分支不象颈内动脉那样总是颈总动脉母体血管的直接延续,而是几乎总与供体血管成直角发出。椎动脉直径为3~5mm,相对于锁骨下动脉是非常小的血管,故锁骨下动脉内的正常血流仅少量进入椎动脉。这种解剖学上的差异,能够很好地解释颈动脉脑循环与椎基底动脉脑循环在血流动力学方面的差异,以及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类型不同的倾向。位于椎动脉的粥样硬化斑病变通常是“平滑的”,很少因继发血栓形成而发生溃疡。颈动脉与椎动脉粥样硬化斑这种形态学上的差异主要来自血管造影所见,仅得到极少数已发表的病理学资料的支持。
二、椎颈动脉狭窄的症状表现
很多颈椎病患者都有脑供血不足,出现眩晕等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晕、耳鸣、恶心,甚至耳聋、眼花、看不清楚东西。最主要的特点是有恶心甚至呕吐,面色苍白,有时候浑身出汗,连路都不能走,需要人搀扶。80%的眩晕与颈椎椎间关节错位有关,眩晕是怎么发生的呢?我认为,除去脑神经畸形等先天因素或外伤引起的器质性病变外,大约有80%的眩晕与颈椎椎间关节错位有关。椎动脉是人体的一条重要“管道”,它穿过颈椎通向大脑,负责脑部的血液输送。而颈椎发生任何错位、增生等问题,都可能伤及或影响这根供血“管道”,进而影响脑部供血。眩晕是由于枕寰椎、寰枢椎椎间关节错位压迫了椎动脉第3段,致使脑基底动脉供血、供氧不足所致,此时脑干、小脑、间脑、大脑均缺氧、缺血,迷路动脉、内听动脉也缺血、缺氧,造成耳内神经紊乱而出现耳鸣、耳聋;同时因压迫颈上交感神经引起脑内血管痉挛,更加剧了脑缺血状态,所以出现眩晕等症状。
三、椎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方法
采用动脉内膜切除术或血管重建术可对椎动脉狭窄进行外科治疗。
自上世纪60年*展经锁骨上入路进行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颅外椎动脉起始部和近端粥样硬化性狭窄以来,成功率存在很大变数。由于很难接近血管起始部,许多手术者被迫采用锁骨切开,带来技术操作上的困难。已经明确的并发症包括淋巴结肿大,瘘形成,声带麻痹和气胸。由于同样存在接近困难,在行动脉内膜切除治疗颅内椎动脉狭窄时通常采用局限性枕骨下颅骨切除。尽管技术上可行,成功率却很低;但对那些适宜的病人,欲求血管再通仍应考虑选择手术治疗。
血管重建治疗颅外椎动脉狭窄包括椎动脉移植。虽然其常用于治疗颈总和颈内动脉病变,但也有报道将其用于锁骨下和甲状腺颈干动脉。在行动脉移植手术期间,常同时完成颈动脉和椎动脉内膜切除术。另外,值得重视的是术后并发症较高,颅外椎动脉血管重建术后Horner’s综合征的发生率达10%,淋巴结肿大的发生率与之相似。在终末端椎动脉血管重建者中,因发生移植血管内血栓形成而急需静脉修补的占全部病例的11%。其他研究系列介绍声带麻痹和膈神经损伤为其他值得关注的并发症。移植手术治疗颅内椎动脉狭窄已有报道,但病例数量少,以椎基动脉缺血症状消失为标志的成功率低,且并发症较高。
四、预防椎颈动脉狭窄的误区
预防椎颈动脉狭窄首先应该远离这些误区:
1、认为椎颈动脉狭窄是“老年病”,只有老年人才会得。事实上,四五十岁甚至二三十岁就突发脑卒中的人并不少见,不能等到自己七老八十了才去关注颈动脉狭窄风险。
2、过于迷信保健品。经常有患者来医生,吃什么保健品管用甚至以保健品代替药品,耽误治疗。
3、血压不高就与椎颈动脉狭窄无缘。这也是常见的误区,尽管高血压是椎颈动脉狭窄的第一位风险因素,但如果脑血管管腔变得狭窄,或存在高血脂症、糖尿病等其他椎颈动脉狭窄的风险因素,血压不高也会患椎颈动脉狭窄。
4、愈后不会复发。其实,相关研究数据显示,我国脑卒中患者第一年复发率为15%,5年内复发率为30%,如果患病后仍不注意,“二进宫”住院的风险是非常大的。帮助日渐增多的非致残性脑卒中患者防止复发,避免转为致残性脑卒中,是非常关键的一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