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尾仙资讯

当前的位置是:主页 >> 健康

黄疸的临床表现有哪些三类黄疸疾病的症状小

时间:2023-07-25 来源网站:狐尾仙资讯

黄疸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三类黄疸疾病的症状小儿黄疸有哪些症状

一、小儿黄疸有哪些症状

1.梗阻性黄疸

(1)特点:凡登白试验直接反应阳性,直接胆红素增高,尿胆红素阳性,大便可成灰白色。

(2)常见的疾病:淋巴瘤和急性白血病,其发生与肿大的淋巴瘤压迫有关。

2.肝性黄疸

(1)特点:凡登白试验呈双相,直接和间接胆红素均增高,尿胆红素和尿胆原增加。

(2)常见疾病: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增多症和恶性组织细胞病多引起肝细胞损害。此外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也可引起肝脏损害,发生黄疸。

3.溶血性黄疸

(1)特点:凡登白试验间接反应阳性,间接胆红素增高,尿胆红素阴性,尿胆原增加。

(2)常见疾病:先天性或遗传性溶血性疾病如地中海贫血,蚕豆病,遗传性红细胞病等。后天免疫性溶血疾病常见于自身免疫性溶血、系统性红斑狼疮、淋巴瘤。获得性溶血性疾病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以及其他药物引起的溶血均可发生黄疸。

二、治疗黄疸的四大黄金原则

1、如考虑黄疸系溶血(溶血【译】: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逸出称红细胞溶解,可由多种理化因素和毒素引起)所致,则应积极消除引起溶血的病因。溶血严重者可适当输血治疗。

2、如已明确肝外梗阻性黄疸系因胆道结石所致,则应及时行十二指肠镜下乳头肌切开取石术或行外科手术治疗;如系癌性梗阻或胆管外新生物压迫所致者,应早期行手术治疗。无手术治疗适应证时,为减轻症状,可行十二指肠镜下放置鼻胆管引流,或经十二指肠乳头放置引流管、或经皮肝内扩张胆管穿刺置入导管引流胆汁术。

3、肝内胆汁淤积的治疗,除可应用强地松或强地松龙或*、熊去氧胆酸等药物治疗外,如疗效不理想,还可选用或加用。

(1)利福平:用于治疗肝内胆汁淤积,其作用机制不详,有认为利福平可改善肝细胞对胆汁酸(胆汁酸【译】:胆汁的重要成分,主要存在于肠肝循环系统并通过再循环起一定的保护作用)的转运。但必须指出,由于利福平本身也可引起肝内胆汁淤积,故不宜作为常规应用。

(2)免疫抑制药甲氨蝶呤(MTX)或硫唑嘌呤:对原发性肝内胆汁淤积可能有效。

(3)环孢素(Cyclosporin):可试用于因免疫反应导致的肝内胆汁淤积的治疗,其主要作用是选择性改变淋巴细胞功能,抑制淋巴细胞在抗原和分裂原刺激下的分化和增殖,抑制白介素-2的产生,抑制NK细胞的杀伤力。

(4)磷脂类药物(如多烯磷脂酰胆碱):有修复受损的肝细胞膜或促进肝细胞再生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因肝细胞膜结构受损所致的肝内胆汁淤积。

4、若黄疸系肝细胞变性、坏死所致者,应积极进行护肝治疗,但由于多种护肝药的疗效并不确切,故只需选用1~2种,而不应使用过多的护肝药,否则还会加重肝脏的生理负担;如系中毒性肝炎所致,则可应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以加速肝细胞的解毒功能。甘利欣、门冬氨酸钾镁等药物是目前常用的减轻黄疸的药物。某些中药如茵栀黄、苦参或苦黄等药物均有消炎、利胆及降黄作用,可酌情使用。

三、造成新生儿黄疸的病因

生理性黄疸

由于新生儿胆红素的代谢特点,约50%-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会出现生理性黄疸。足月儿在出生后2-3天出现黄疸,5-7天可以消退,但一般不超过2周;而早产儿多于生后3-5天出现黄疸,7-9天可以消退,最长可延长到3-4周。对于生理性黄疸,无需特殊处理,多带宝宝到户外晒晒太阳,能有效帮助退黄,但不要让宝宝直接在猛烈的太阳下照射,以免强烈的紫外线伤害了宝宝稚嫩的皮肤。

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一般发生在健康足月的母乳喂养儿上,目前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母乳性黄疸一般出现在生后3-4天,可持续2-3周甚至2-3个月才消失,但除黄疸外,宝宝其他方面是正常的。经医生检查诊断是母乳性黄疸的宝宝,可以暂停母乳喂养一段时间,黄疸即可渐渐退去。

母婴血型不合

母婴血型不合而导致的宝宝黄疸多数出现在出生后2-3天,常见的是ABO溶血,即母亲是O型血,宝宝是A型或B型血,宝宝除了黄疸外,还可能有贫血和肝脾肿大的特征。一旦被确诊为是新生儿溶血,一定要尽快采用蓝光照射治疗,绝不可拖延,否则,黄疸进行性加重可能引起胆红素脑病,如不及时治疗,宝宝可能很快会死亡,即便幸存,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药物性黄疸

磺胺等一些具有氧化作用的药物,可导致病理性黄疸。有报道,母亲在孕期使用过非那根、安定等药物,会导致新生儿出生后黄疸加重。因此,母亲在怀孕期间用药一定要谨慎,所有药物的使用,都要咨询过专业的医师,切不可擅自用药。

甲状腺功能低下症

甲状腺功能低下的患儿,肠蠕动减慢,影响胎粪的排出,导致胆红素代谢的肠、肝循环增加,最终使黄疸加重。对于这类宝宝,除了黄疸外,还可伴有嗜睡、活动少、反应迟钝、喂养困难等症状。

四、预防黄疸的重点对象

1、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早产儿,尤其是低出生体重儿,往往其肝酶(肝酶【译】:转氨酶,是催化氨基酸与酮酸之间氨基转移的一类酶)发育不良,影响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转运功能,加之早产儿容易出现喂养不足、感染、酸中毒、低蛋白血症,可加重早产儿黄疸。在临床上发现,即使足月新生儿,出生体重相对较轻的新生儿黄疸发生率也较出生体重较重的新生儿高。

2、产伤:就分娩方式而言,产钳及胎吸助产、臀位助产易引起新生儿头颅血肿、颅内出血和其它部位的淤血、淤斑,大量的红细胞破坏产生过多胆红素,尤其是头颅血肿,吸收需要2-3周时间,大的血肿吸收时间更长,是引起或加重黄疸的原因之一。此时,若新生儿合并其它高危因素,则可进一步使黄疸加剧,甚至导致核黄疸。

3、胎膜早破:胎膜早破本身并不引起新生儿黄疸,但其一方面易引起早产,低出生体重,另一方面导致胎儿宫内感染,两者均可诱发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4、男婴:目前普遍认为血清胆红素主要来源于红细胞的破坏,男婴红细胞数量多于女婴,因此,破坏相对较多,黄疸程度较重,发生率也相对较高。

5、胎儿及新生儿缺氧:常见原因是胎儿宫内急慢性缺氧、新生儿窒息。胎儿及新生儿的低氧血症及酸中毒,可抑制肝酶的活性,降低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转化及结合功能,并能引起溶血,形成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但缺氧儿的高胆红素血症表现仅仅在早期,胆红素作为一种比维生素E更有效的自由基清除剂,在后期作为抗氧化剂被大量消耗,因此,胆红素水平可能并不高。目前,对足月新生儿早期轻度黄疸是否进行干预也因此有不同的看法。

美国大学排行榜

斯坦福入学条件

美国留学商申请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