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学习数字育儿数字时代育儿父母的喜与忧
无论父母身处何方,也无论其教育程度和文化背景,大概都会对数字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嵌入产生困惑:如何才能让孩子们在日益数字化的世界里获益?该如何引导孩子们在不确定的未来规避数字技术的风险?
利文斯通和布卢姆-罗斯在《喜忧参半的未来:数字技术与儿童成长》一书中,通过对英国众多父母进行广泛、多样的质化和量化研究,揭示了数字技术如何成为晚期现代社会育儿的特征,因为父母们需要在几乎没有先例或支持的情况下决定如何开辟新的领域。两位作者描绘了父母们如何经常通过数字技术树立权威和价值观,因为屏幕时间、游戏和社交媒体已成为亲子共处和设定边界的方式。该书超越了令人恐慌的头条新闻,以深入研究的方式探讨了在重大社会和技术变革时期为人父母的意义。
书中的经验材料虽然来自英国,但揭示的数字育儿中交叉的阶层、性别、族裔和残疾等问题却是跨越国界的,这也是本书的价值所在。
中国和英国在很多方面大不相同,我们从两个国家和其他地方的父母所面临的相似挑战中得到启发:许多国家的父母正在为他们的孩子投资互联网的连接,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孩子的未来着想。无论身在何处,父母们都希望在一个日益数字化的世界中为他们的孩子提供最佳的生活机会;但他们也担心这对他们孩子的福祉,以及对他们的家庭和更广泛社会的价值观的影响。其结果是对技术创新的高度关注,因为它给家庭生活和日常习惯、家庭中的等级结构以及父母为其子女设想未来的方式带来了高度可见的变化。
父母密切关注数字技术给他们生活带来的变化,部分原因是数字技术代表了他们和他们的孩子的童年之间最明显的区别。事实上,技术似乎充当了对当下根深蒂固的焦虑的避雷针,这种焦虑被父母对孩子的未来缺乏控制的感觉放大了。
一些研究表明,中国儿童花在网上的时间比英国儿童多,而且中国父母采取了更多的限制性的甚至可能是专制的方法来中介化他们孩子的网上活动。这种育儿方式有时被称为“直升机式育儿”(或在中国被称为“虎爸/虎妈式育儿”)。来自英国的信息是,采取更多干预和限制性的方法可能会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信任及沟通产生不利影响,并阻碍家庭中数字技术素养和风险抵御能力的发展。本书描述了这样一些家庭:父母努力创造一个没有建立在共同的认识和价值观基础上的限制性技术环境,导致孩子反复试图规避规则,并造成家庭冲突。处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通过阅读这些实例可能会发现相似之处,也会发现不同之处。
学校的作用是另一个潜在的对比。在英国,学校试图通过建立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联系以支持家长和孩子获得数字时代所需的技能。像美国的约翰·D. 和凯瑟·T. 麦克阿瑟基金会这样的机构支持相关研究,将其作为连接性学习倡议的一部分,一直试图证明儿童的非正式教育机会能够促进技术的合作和以儿童为中心的潜力。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正规学校教育在部署数字技术方面缺乏足够的包容性和创造性,这也是本书的创作动机所在。
在关于父母与数字技术学习的一章中可以看到,在英国,数字技术作为连接家庭和学校的途径在实践中很难维持,而且教师们面临着压力,要以减少创新学习形式的方式来讲授传统课程。在中国,我们的理解是,为了让孩子们为竞争激烈的未来做好准备,学校的压力甚至更大。学校强调考试和职业发展,很难想象建立在同伴文化基础上的更多以兴趣为导向的数字技术将如何被优先考虑,但毫无疑问,它们与其他更注重教学的机会齐头并进是可能的,这些机会可以使儿童在学习中受益。
非常多鲜活的案例在书中呈现,再现了数字技术如何促进父母和学校以及课外学习场所的联系,增进家庭共享的兴趣和价值观的建立,尤其是赋予弱势家庭和特殊教育需求家庭以未来的希望。从这个角度来看,作者似乎对数字技术在育儿实践中的潜能相当乐观,但作者也在书中明确反对技术决定论,犀利地指出数字技术充当了当代社会深层的社会困境和矛盾的避雷针,因此要实现以儿童为中心和更具平等价值的连接性学习,还需依托更合理的制度安排、媒体环境、媒介素养和社会共识。